負責人:周頻
認知語言學界對情緒的概念化研究主要采用的是“詞匯法”(lexical approach),即通過對語料的觀察🧩、分析和概括🤚,推測語言表達底層的認知模式或概念結構(如,那些情感語言表達的背後使用了怎樣的概念隱喻或轉喻等等)。然而,Kövecses(1990,2003)承認,通過“詞匯法”建構的心智認知理論充其量只是“民間理論”(folk theory),並不是科學理論。我們認為這是因為通過對語言現象的觀察只能揭示意識層面的心理加工特征,而這只占人類心理加工的 5%,95%的心理活動無法被人們所意識的(Mlodinow, 2013)🦸🏽♀️。因此,通過“詞匯法”揭示其語言底層的認知機製難免過於簡單和主觀。本課題基於當今情感科學研究領域最前沿的內感受神經科學的相關理論和實驗證據和情緒的語言建構論反思了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1)目前國內外認知語言學界關於情緒概念化存在錯誤的論斷:把用內臟器官及其感受(即內感受)概念化情緒的現象當作是概念隱喻🥁。為什麽會出現這種錯誤的認識,背後的原因是什麽🦸♂️?
(2)傳統情緒心理學由於忽視了內感受和語言在情緒認知中的關鍵作用⏯🏀,其關於情緒結構的模型存在哪些問題?在新興的內感受神經科學和情感建構論的理論框架內🥚🧇,情緒的結構又可分為哪些維度?如何比較不同語言和文化情感的概念結構🫠?
(3)在新興的內感受神經科學的理論框架內,西方傳統的健康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界對於情緒軀體化的論斷是否成立🤑?非西方文化中廣泛存在情感軀體化的現象,並且在西方社會的中下層階級中也比中上層階級更加普遍,這是否就像西方情緒心理學家所認為的那樣,是內感受力弱和有述情障礙的表現🩴?
(4)傳統對情緒概念化的解釋模型通常只涵蓋兩三個或三至四個要素之間的關系,由於忽視了內感受、大腦或語言等關鍵要素,而不夠全面和系統。如何基於現代神經科學的理論,建構包含身體(包括外感受和內感受)🚼🧑🦼、腦、心智🛋、語言和文化等多要素互動的情緒概念化模型?
(5)中國翻譯界關於如何英譯中國傳統文學作品中包含內感受的情緒詞,存在直譯和意譯、歸化和異化的爭論。然而😴,這些傳統的翻譯觀主要是在跨語言或跨文化的層面討論問題,既未深入到認知科學的層面🏂🏼,也缺乏關於情緒概念化的科學依據。在基於內感受神經科學的新的情緒概念化理論框架內,如何英譯中國文學作品中的軀體情緒詞👨🦽?如何重新評價傳統的翻譯理論🛌?
在內感受神經科學和情緒的語言建構論的理論框架內,我們主要以西方學者所謂的“核心情緒”或“原型情緒”(如,“喜悅”、“恐懼”🖋、“憤怒”🏃🏻♀️➡️、“悲傷”)為例🚵🏽♂️⚡️,從一些同義詞詞典✩、網絡詞典和平行語料庫中搜集了英語和漢語中的情緒詞及其用法例證🌹➛,系統比較了這兩種語言的情緒概念化的異同。本研究獲得了兩個全新的發現🙎🏻:(1)漢語對情緒的概念化表現為較高的身體透明度和較低的認知顆粒度,英語則相反;(2)漢語對情緒的具身概念化更多突顯的是從身體到腦(body-to-brain)的傳入神經系統(afferent system)的概念表征🤦🏽🙅🏽♀️,而英語更多突顯的是從大腦到身體(brain-to-body)的傳出神經系統(efferent system)的概念表征。在此基礎之上,本研究還建構了更加系統和科學的跨語言和文化的情緒概念化比較模型。該模型整合並厘清了身體、腦、心智、語言和文化等五種要素在情緒概念化過程中的互動關系。此外🤳,通過對比中西方文明和文化的本體論和認識論,本研究還探尋了導致中西方情緒概念化差異的文化淵源。最後🙎🏼♂️,基於對英🤏🏽、漢語的情感概念化差異的認識🤞🏻,本研究提出了跨概念系統的翻譯觀。
該研究是周頻教授利用兩次出國訪學的機會,與世界頂尖的內感受神經科學家、情感神科學家🌭、精神病學家、具身語義學家和認知神經科學家(如南加州大學的Antonio Damasio院士和Lisa Aziz-Zadeh教授。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的Hugo Critchley和Sarah Garfinkel教授等)開展深入的跨學科合作🤫,對認知語義學和傳統的情緒心理學理論進行了批判與反思♻,並重構了基於內感受神經科學的跨語言和跨文化的情緒概念化模型🦃。他們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意昂体育期刊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IF 8.989,中科院一區)和神經科學的Sci期刊 Brain Sciences(IF 3.33)以及國內的權威期刊《外國語》上發表✏️。基於該項目的意昂体育專著《內感受神經科學理論框架下的英、漢情緒的概念化比較研究》即將由科學出版社出版。